谒朱葆三墓

发布时间:2014-02-24 13:24:22

   2009年10月14日下午,利用“世界宁波帮定海商人”学术论坛闭幕的间隙,我有幸与朱葆三曾孙朱全卿先生一道前往定海城东隅,专程拜谒朱葆三先生之墓,这也是我多年来一直萦绕心底并想为之了却的夙愿。

  秋日的艳阳普照着大地,一如佛光永远地恩泽着这座年轻而沧桑的千岛港城。我们从定海老城区驱车,经定海客运东站沿着定沈公路向东行驶,约莫十几分钟到定海区人民检察院,上山步行5分钟就到了朱葆三先生墓。

  我肃穆地站直身子,长久地仰视,一位舟山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商贾善士在这占地近二百平米的墓园永久安睡。朱葆三墓坐西朝东,墓的平面呈半圆形,墓面宽10米左右,墓碑高1.95米、宽0.8米。墓之前后翠柏掩映,坟冢之上嫩绿色的草兰花覆盖如被,郁郁葱葱,生机无限。环顾朱葆三墓四周环境,见它据虎山岗(山下村民告知这一山名)之山腰,享山上植被四季茂盛,墓之四侧农家橘树飘香,远方是起伏相连的清秀丘陵,一代闻人静静长眠于斯土,熠熠增辉山海。

  朱葆三墓碑由已故国民党著名元老陈立夫先生题写,笔力苍劲。据朱全卿先生介绍,朱葆三墓最初和现在的碑名均由陈立夫一人题写,1958年从玉兰桥拆迁后的碑名由朱子奎实业界朋友朱幼兰根据陈立夫的题碑临摹而成。当年,得知朱家后裔正在修缮朱葆三墓需要他的墨宝后,便一口允诺。何以如此呢?当年,因共同襄助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朱、陈两家曾经交往极为密切,由陈立夫题写碑名实乃不二人选。近旁的朱子奎先生墓碑由宁波著名书法家沈元法先生于1995年题写。

  1926年,因募捐积劳成疾的朱葆三先生与世长辞,出殡之日灵柩经过的地方万人空巷,曾受朱先生恩惠的人士纷纷上街夹道送行,各大社团机构大多降半旗致哀。沪上主流报纸如《申报》、《新闻报》等连日跟进报道。朱葆三先生子嗣铭记先人嘱咐,不远舟车远渡,亲扶灵柩回定海,透着游子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的朴素情怀。

  朱葆三墓原本在定海城东玉兰桥,1958年因造洋岙水库迁至今城东街道大洋岙村金家塘,1995年整修成现貌。需要指出的是,朱墓当初营建的极为普通,因此在“文革”中并未遭到破坏。朱葆三墓乃父子并连之墓,墓右是其长子银行家朱子奎先生墓(原在上海市区,20世纪60年代因城市扩建迁至此),2002年5月20日被舟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为舟山市文物保护点。 2003年1月23日被定海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定海区第三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我想朱葆三墓之所以被政府部门公布为文物保护点(单位),并不是因为墓本身的豪华气派(朱葆三墓极其普通朴素),而是朱葆三先生代表着一种定海商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开拓创新、诚信共赢和报效桑梓,这一精神也是时下社会所需要弘扬的。

  朱葆三先生一生纵横搏击商海,响应实业救国号召,积数十年信用创下“宁波帮”诚实守信的金字招牌,为定海商人在华洋杂处的上海开展营生取得了上佳印象。朱葆三先生祖籍台州黄岩,长于军宦人家,受近代中国战事影响,幼年随父母漂泊迁居,凡乍浦、定海城关、北蝉等地皆留下朱先生童年痕迹。少年老练稳重,奔走城乡之间,伺奉双亲而不疲。年十四岁即随乡亲闯荡十里洋场学生意,白天忙于公事,夜晚苦练自学,终于修炼成才。数年之内,从学徒、账房突升至经理,成为业内一大奇迹。朱葆三为人可贵且可资学习之处,在于他从为人打工过度到别人为己打工,富有卓越胆识,敢于逐利冒险,凡工商、金融、航运百花齐放,硕果累累。投身革命伟业,面对如火如荼的辛亥革命,朱葆三用实际行动予以响应。 “上海道台一颗印,不及朱葆三一封信”成为上海滩人人皆知的一段佳话。

  定海商人是中国著名商帮——宁波帮中的一支劲旅,朱葆三不仅是这一群体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宁波帮中的头面人物。在风云诡谲的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朱葆三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并利用自己在华洋两界同受尊敬的影响力,为定海同乡商人进军大上海提供担保等便利,拉开了定海籍商人携亲带友闯上海的盛大帷幕。朱葆三沐浴普陀佛光,一心慈悲为怀,富而有义,不忘乡国,执同业同乡协会团体之牛耳数十年,经营慈善事业如赈灾、铺桥、修路、学校、医院、救济善堂等无法胜数。

  历史人物研究需要掌握充足的文献,但令人遗憾的是朱葆三传世资料极少,且又多在上海工商联档案馆、上海档案馆等处,所参与的一些工商业档案十分零散,查阅起来很是不便。定海旧城区拆迁,更使舟山存先生相关之建筑文物锐减,如今唯有朱先生墓、南珍桥、定海公学(今舟山中学)、祖印寺等幸免于毁。

  在“世界宁波帮定海商人”学术论坛上,朱葆三的地位和贡献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但是学界关于朱葆三的研究尚未与他的重要历史地位构成一致。放眼偌小的墓园,似有负朱先生爱国爱乡的赤诚丹心。遍访国内外有关朱葆三先生的建筑实体,印刷成一本史料图录,此外将有关朱葆三的文献档案、报刊、照片汇编成一本资料集,这是应该引起我们持续关注并付诸实施的基础资料性工作。

  我关注朱葆三先生并进一步研究他的实业、慈善、社交等活动已开展多年。早在2005年,当时我还在大学读书即获得学校科研立项,开始独力撰写《朱葆三年谱》。在短短一年时间,我废寝忘食,奔波学校图书馆查阅了所有关于朱葆三的文献资料。天道酬勤,当我将厚厚一叠十万字书稿向评委专家们展示之后,获得了全校文科唯一的二等奖。后来和我的老师钱茂伟教授合作撰写浙江省历史文化研究工程浙商名人研究丛书《一诺九鼎——朱葆三传》,2008年2月书稿顺利出版,成为第一本关于朱葆三的有一定分量的学术传记。这期间,我利用写传记搜罗到的材料,先后撰写并公开发表了三篇学术论文:《朱葆三慈善事业述论》、《舟山、宁波朱葆三文物遗存及保护、利用设想》、《朱葆三致朱彬绳书札六通考释》,为学界内默默无闻的朱葆三研究打开了局面。

  朱葆三先生后裔现大多居住上海,据称这一庞大的家族人数已繁衍突破三百人。他们人在申城却不忘故乡定海,每年总要不定期的派代表回定海祭扫先祖朱葆三。 1998年,朱氏后人秉承家风,捐资27.5万元创设定海小学(朱葆三创办的私立申义初级小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并入该校)朱葆三教育基金会,成为定海名商之后捐资兴学的佳话。此延续朱葆三乐善好施之优秀传统,朱公亦必含笑九泉。诚哉,可资褒奖颂扬也!

  秋风拂面不寒人,橘林如兵卫朱公。没有鲜花,亦无佳肴,站在一代乡贤朱葆三先生墓前,我谨以同乡后来者的名义,怀着无比虔诚崇敬的心情点燃一枝心香——东海沧沧奔腾不息斯人在兹万古长青